
1937年春,毛泽东和贺子珍在延安
前言
毛泽东曾经说过,贺子珍是对他最好的一个女人。但是,两个人终究是有缘无分,十年患难夫妻中途散场。
毛委员,欢迎您
1927年,7月18日,永新等四县农军经过一夜激战,终于拿下了永兴县城,并成功救出了贺敏学等一大批被捕的革命同志。
10月,有几位从莲花路过三湾的老乡们报告了最新情况,外面来了一群奇怪的人,有的人穿百姓衣服,有的穿国民党军装的部队驻扎在了三湾,墙壁上面还贴着很多标语,听到这则消息,大家议论纷纷,袁文才更是摸不着头脑:过来的到底是什么队伍,难道是来消灭他们的呢?可是,他们又为什么还穿着百姓的衣服。
就在袁文才头脑风暴时,贺子珍主动站了出来说,她出去探探虚实,等她撕几张标语回来就知道到底是什么队伍了。

贺子珍合照
袁文才心里担忧不已,她一个姑娘家,路途艰险,实在是太危险了。
贺子珍干脆利落的说自己不怕,她出去以后直接化装成娘家的媳妇,就没人会注意到她。
袁文才和贺敏学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同意了。
贺子珍头戴土蓝布头巾,挽着装着鸡蛋、米耙的藤条编成的篮子,踩着一双土布鞋子,腰间藏着袁文才给她准备好的防身的驳壳枪上了路。
贺子珍中午就抵达了三湾村,却也不敢贸贸然进村,找了个隐蔽的树丛观察着里面的动静,当发现村子里面没有异常情况以后才大大方方的走了进去,里面的情况果然和老乡们说的一样,不过,墙上贴着的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等革命标语,落款上面写着“工农革命军”。她环顾四周发现四下无人,一连撕了几张标语塞在怀里,准备回去向袁文才报告。
正当贺子珍往回赶的时候,刚出村口不远就碰到个熟人,正是大革命时期担任过农会主席的李秋发。

贺子珍
贺子珍这才从树丛里走了出来,同对方打招呼,当李大伯得知贺子珍进三湾的目的后,也忍不住笑了出来。原来他是毛委员派去给袁文才送信,准备商谈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联络员。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来到了茅坪。
10月6日,毛泽东率领“三湾改编”后的队伍来到了茅坪大仓村,双方领导人亲切友好的握手之后,毛泽东笑着同贺子珍握手:“穆柯寨出了个女中豪杰穆桂英,井冈山这个藏龙卧虎之地,也会出个革命的巾帼英雄呢”。
贺子珍也握住毛泽东的手,热情洋溢地说:“毛委员,欢迎您!”。
次年,两个拥有共同理想的毛泽东和贺子珍结为夫妻,往后的岁月里他们患难与共。
三笑助兴,毛泽东醉酒
1930年10月4日,第一次攻下了赣西中心城市以后,毛泽东就在肖家巷安顿了下来,就在此时,总参谋长朱云卿出来和毛泽东报告战果,在截住邓英的姨太太的箱子里面发现几瓶酒。

朱云卿
毛泽东的好奇心也被吊了起来,邓英都在忙着逃命,他的姨太太怎么还带着这些身外之物,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好酒啊?
在一旁招待朱云卿的贺子珍笑着说:“我知道,是有名的堆花酒。”
贺子珍之所以猜的这么准确,乃是因为1927年8月,永兴县城被陷之后,她的父亲带着妻女逃到了吉安市青原山避难,贺父平时和外人走动频繁,所以临走的时候,永新籍的主持刘宝华特意将自己珍藏了15年的堆花酒赠送给贺父,而且,开酒的那一天,贺子珍正巧就在身边。
郭化若听了说既然是名酒,就给毛委员送过来几瓶。
毛泽东立刻摆了摆手,要不得,他不喝酒,将酒给朱老总他们送去就可以了。
贺子珍见毛泽东推辞不已,便起身面带羞涩的笑容说拿两瓶过来就行,等过几天,她再炒几个拿手好菜,然后让他们一块尝尝古庐陵的美酒,说完后对着毛泽东示意让他收下。
或许是因为攻下了吉安城,也可能是因为贺子珍的笑容,毛泽东点头同意了下来。

1949年夏在上海乐义饭店,后排右四为贺子珍
几天之后,贺子珍准备了一桌的好菜,将朱云卿和曾山等人邀请到毛泽东的住处吃饭。
毛泽东许久没有这样的好心情,又忙问贺子珍准备了什么好菜。
贺子珍卖了一个关子,笑着说,特意准备了毛泽东最喜欢吃的菜——井岗四色。
这个井岗四色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菜干闷肉(红)、酿豆腐(白)、煮蛋(黄)、爆青椒(绿)……
看着一桌让人食指大动的饭菜,毛泽东的兴致更高了,又笑呵呵地问进贡朝廷的美酒呢?
曾山连忙将堆花酒递给毛泽东,“在这儿呢。”
毛泽东接过酒看了一会儿:“我们要喝贡酒喽!”当瓶塞被拔开的那一瞬间,一股酒的清香弥漫了整个房间。
曾山给毛泽东满上酒,刚倒了半杯,毛泽东就慌忙盖住酒杯说,够了,这半杯就足够他喝上半个月了,大家也都知道他不喝酒。
曾山仍旧不死心的劝道:“攻城胜利,理应庆祝,头杯酒定要满杯。”

毛主席合照
毛泽东依旧摇摇头,贺子珍见状,朝着毛泽东笑着示意,毛泽东望了一眼贺子珍,马上说,好吧,这杯美酒就留着庆祝胜利之用了。
说着就敬了曾山一杯,曾山连忙阻止,他哪里敢承受毛委员敬的酒,他将酒喝了就是。
接着,曾山又对毛泽东说:“借花献佛,该我敬你了。”
毛泽东又连番推拒。
“吉安城,以前赣西的地方武装和红六军、红十二军,曾经八次没攻下,可这一次红一军团一举破城,是值得大庆的。”
大家也纷纷劝他喝酒。
毛泽东犹豫半晌,又瞧了一眼贺子珍,只见爱妻朝着他柔情一笑,他也笑语晏晏地说,盛情难却,他喝了。
贺子珍也被他的酒量惊到了:“您的酒量挺可以的。”

毛泽东被夸得不好意思,又发自内心的说:“来,我敬你一杯。”
毛泽东的脸已经红了,但是兴致颇高,贺子珍喝了那杯酒,接着说:“润之,我敬您,这杯酒可一定要喝哦!”
贺子珍没有强求,只是冲着他甜蜜地笑着,仿佛在说,喝吧,妻子给丈夫敬酒,是最美不过的事了。毛泽东心也软了,欣然将酒喝了。
大家见毛泽东喝酒如此痛快,又敬了两杯,毛泽东脸上已经有了一些醉意,但兴致仍旧很高,为了帮助毛泽东解决这两杯敬酒,贺子珍笑着鼓励毛泽东,按照酒量,确实不能再喝了,如此就用一杯回敬二位行不行。
毛泽东毫不犹豫的举起酒杯喝了个底朝天。
贺子珍心花怒放,拍手直叫好,又热情的邀请毛泽东夹菜,喝酒是一定要夹菜的,他们永新有一句风俗叫:“喝酒不吃菜,犹如没被盖。”

剧照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贺子珍的三笑助兴之下,毛泽东连喝了三杯酒,这也是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醉酒,不过他的兴致依旧很高涨,还热情的和大家谈论着未来。
贺子珍于毛泽东而言是极好的伴侣,她善于鼓动人心,而且拥有极强的发动群众的能力,还写得一手的好字,虽然在工作上面风风火火,颇为干练,但是,在生活中她又是温柔贤淑的,这样刚柔并济的气质,让毛泽东为之看重和喜欢。
捎回一条手帕:从此诀别
从1928年到1937年,两人相依相伴十年,可以说,在毛泽东最为困难的时候,乃是贺子珍不离不弃的一直陪在他身边,但是,这十年的时间,贺子珍的精神和肉体上也承受了很多的伤痛,同自己的父母儿女生离死别,又痛失弟弟,在长征当中因为掩护战友在脑中留下的十几块刺激神经的弹片更是时时刻刻的折磨着她。

随着毛泽东工作量的增加,他和贺子珍之间的交流也不知不觉的减少了很多,之后越来越多的男女知识青年和爱国学生都涌到了延安,让她感受到一种恐慌,她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步伐了,这让她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之中。
两人之间的感情还是出现了导火索,毛泽东在接受外国女记者采访的时候,两人之间说说笑笑的氛围激怒了贺子珍,两人大吵一架。
1937年8月,贺子珍一怒之下离开了延安前往西安,准备从那里转到上海去,她的目的很简单:“去治病”,“去学习”,“去休息”。
贺子珍离开以后,毛泽东多次对她进行召唤,还派出勤务兵去接她,但是,她只让勤务兵给毛泽东捎回了一块手帕,手帕上面写了四个字:“从此诀别。”
只是,贺子珍准备从西安到上海时,上海成为了抗日的战场,一生要强的贺子珍拒绝了丈夫的挽留,义无反顾的搭乘着前往苏联的飞机。

毛主席旧照
两年后,周恩来前往苏联治疗,随后将毛泽东的一封信交给贺子珍,当看到:“从此以后他们就是同志”了时,贺子珍的眼泪再也收不住了,这时的她才明白,自己一时之间的轻率铸成了极大的错误,她永远地失去了日夜思念的丈夫。
1947年,在老战友王稼祥夫妇以及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在异国饱受煎熬的贺子珍经过毛泽东的同意,带着毛岸青和娇娇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
回国以后,在组织上的安排之下,贺子珍在东北财政部和哈尔滨总工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接受组织的安排来到了上海,这时的她迫切的想要和毛泽东见上一面。
贺子珍到了上海以后,毛泽东找到陈毅,并对他说贺子珍在上海的生活从他的稿费当中支出。陈毅说:“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刚到上海的时候,陈毅将她安排在四川路。在这里贺子珍也没有闲着,反而养起了猪,每一样工序她都自己经手:自己喂料、自己冲洗猪圈,最后一头大肥猪卖了200多元,当时正赶上彭德怀来看望她,听说贺子珍养猪的事情后,他也颇为惊喜。

陈毅
之后贺子珍多次生病,这里嘈杂的环境已经不利于她休养,于是,李敏又通过汪东兴和上海取得联系,最后将贺子珍移居到了武康路的市委小招待所——湖南别墅。
湖南别墅属于招待所兴致,贺子珍每天的伙食费都是月底结账,每天五元的生活费从她的工资里面开支。
贺子珍的生活非常规了,早上起来的时候到院子里散散步打打太极,早饭后翻看报纸,将一天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有时候李敏从北京回来,还会给母亲讲很多关于北京和毛泽东的事情,她都会仔仔细细的聆听,有时候还会刨根问底,当毛泽东托李敏赠给她书信或者是礼物时,她都特别的开心。
有没有江青照片?
1959年,贺子珍接受了哥哥的邀请前往江西南昌,当时毛泽东正在出席庐山会议,所以将贺子珍接到了山上。

毛泽东在庐山
时隔几十年未曾相见,贺子珍一见到毛泽东,眼泪就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毛泽东面带微笑给她泡了一杯茶,请她坐下,但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
毛泽东面上依旧很温和,他们见了面她又不说话,以后恐怕是见不着了。
过了许久,贺子珍终于冷静了下来,他们谈起了她去苏联的事情,谈起了女儿李敏的婚事,全程只字未提江青。
可能是这次见面的刺激太大了,贺子珍刚回到上海就生了一场大病,李敏将这些情况告诉毛泽东以后,毛泽东当场流泪,叹息道,都是因为自己。
随后,毛泽东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让她保重身体,听医生的话,好好看看社会主义。
贺子珍从未见过江青,一天,贺子珍和李敏在桌子上吃饭的时候,突然问娇娇:“有没有江青的照片?给我看看”。李敏只推说没有带,以后再给母亲看,其实贺子珍心里很清楚,大抵是没有以后了,在其他的场合,贺子珍都是守口如瓶,绝口不提江青。

毛泽东江青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到了武康路,刚得知消息的两天,贺子珍没有睡过觉,她边抽烟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直在自言自语道:“老毛不是一直好好的嘛,怎么会这样呢?”
两天以后,贺子珍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然后她就搬了一个藤椅坐在电视前看着毛主席逝世的滚动新闻,一次都没有落下,一看就是一整天。
1979年6月11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则消息: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决定增补贺子珍等人为全国政协委员。在这篇消息之下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上面是:一位面颊丰腴、白发苍苍的老人,她面容慈祥地坐轮椅上,同一个小女孩聚精会神的看画报。照片上面的老人就是贺子珍,而那个小女孩则是她的外孙女孔东梅。
报纸刊登出来后,“贺子珍还活着”的消息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反应,雪花似的慰问信不间断地飞进贺子珍武康路的家。
9月,中央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这还是贺子珍第一次进北京,这时的她心中仍旧坚守着那个愿望:她想要再看一看毛泽东,这个她深爱了一辈子的人。

1965年国庆在杭州岳王庙
9月9日是毛泽东的忌日,就在前一天,贺子珍被女儿李敏和女婿推着轮椅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满怀思念的她线上了花圈,在献给毛泽东花圈上,她的落款是“战友贺子珍”。
随着升降机的缓缓托起,贺子珍眼神紧紧地望着她生死与共,相守了十年的爱人,这一刻,她的眼前浮现出两人在一起的岁岁年年,泪水悄悄的滑落,但她忍着没有哭泣,而是紧紧地咬着手里的白手绢,将泪水和呜咽强忍着,吞进了肚子里。
在离开的时候,她一个回眸,足以看出她的依依不舍,此行一别,或许再无相见之日。
1984年4月,贺子珍高烧不退,华东医院给她用了青霉素,15日,贺敏学从福建赶了过来,给医生提建议用“安宫牛黄丸”,17日下午,贺子珍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已经能和医生打招呼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然而,贺子珍终究还是没熬下来,李敏也没有听到母亲的遗言。
在邓小平的拍板之下,贺子珍在去世以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她的骨灰江北放在八宝山第一厅,而且政治局委员以上的干部全部送花圈。
贺子珍去苏联的时候,只带了两个皮箱,去世的时候还是这两个皮箱,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是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李敏合照
有的人,能够携手走过一程已经是万幸,他们一起走过了十年,这十年的岁月里承载了不少的欢声笑语,柴米油盐,即便没有一路走下去,心生遗憾,却也无悔当初作出在一起的决定,时也命也,终究是情深缘浅,未能共度更多的岁月。